這全球男人的偶像,也被拉下神壇了 加载评论...
資訊  獨立魚  2023-08-04

兩年前,《你好,李煥英》成為票房黑馬。

讓賈玲憑54億(8.5億美元)的成績,坐上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之位。

今天,這個紀錄被《芭比》刷新了。

全網都在恭喜導演格蕾塔·葛韋格。

除了大家熱議了兩周的女性話題外,香玉對這部電影最直接的觀感其實是——

好笑。

片中各種諷刺幽默包袱從頭抖到尾。

很久沒有在電影院看過笑點如此密集且高質量的電影了。

而其中效果最炸的,當屬「教父梗」。

香玉看的那場,全場爆笑快要掀翻屋頂。

片中,芭比從現實世界返回夢幻樂園。

發現樂園已經被肯用父權制邏輯洗了腦,變得油膩好戰。

為了重塑往日秩序,芭比們決定利用男性弱點進行反攻。

其中一招,便是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怎麼做?

芭比只要說,自己沒看過《教父》。

就立馬能讓肯放下手中的一切,跑過來講解這部「男人的聖經」。

而點開許多給《芭比》打一星的男性觀眾。

他們主頁顯示的最愛電影中,《教父》含量竟然真的相當高。

當然,《芭比》無意貶低這部影史經典。

它調侃的是,部分男性好為人師的作風。

但《教父》的代表性,又讓香玉產生了好奇。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電影能讓部分男影迷如痴如狂,無限反芻,消化備課。

索性咱們今天就來挖掘網路熱門電影屆男性聖經

看看「男人必看女人繞道」的標籤後面,到底藏著怎樣的陷阱。

百度搜索「男人必看電影」關鍵字,就能輕鬆得到海量的相關片單。

片單內電影數量參差不齊,但內容卻大差不差。

提及頻率最高的,是以下幾部:

《教父》《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

《阿甘正傳》《美國往事》《聞香識女人》

《勇敢的心》《美麗人生》《現代啟示錄》

確實部部經典值得一看,但仔細一琢磨不難發現。

除了《教父》的特殊性之外,這些片單與其說是精心搜羅的「男人必看」,不如說是對著豆瓣電影TOP250列表挑挑揀揀。

看來要精準找到真正的男人聖經,還是要回到《芭比》。

在《教父》梗引發的相關討論中,許多女性觀眾借電影分享了之前相似的經歷。

香玉搜集了她們提及的被男性講解最多的電影,得到了另一份片單。

頭腦風暴到這裡,感覺思路可以進一步打開。

當我們把搜索關鍵詞從「男人必看」換成「不適合女生看」,答案愈發明晰了。

首先,也是最典型的,確實是以《教父》系列為代表的黑幫犯罪片

比如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傢夥》,「男人必看」榜單常客《美國往事》等電影。

在其中,槍,是男性的潛意識性徵。

血,紅色浪漫。

英雄化的黑幫兄弟情,和步步艱辛的成長曆程,意氣又或滄桑,長久以來都刻上了男性性別標籤。

讓男人幻想、沉浸、共情,恨不能化身其中,做現實中想做而不能做的一切。

但同時也將有意無意地將女人排除在外。

其次,便是科幻、懸疑類電影。

今年年初,劇版《三體》與電影院中的《流浪地球2》,讓國產科幻話題的討論度猛增。

但與此同時,也伴隨出現了「女性看不懂科幻」的罵戰。

再之後,是超級英雄電影

從漫威到DC,從《復仇者聯盟》到《正義聯盟》(特指扎導剪輯版),沾點邊兒的都算。

女性想做個超英片粉絲,甚至有時會陷入自證陷阱。

除非通過一場名為「讓我來考考你」的測試,否則便有被指控假粉的風險。

而「男性片單」之集大成者,便是導演諾蘭

從《新蝙蝠俠》《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信條》。

諾蘭作品堪稱電影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無意間為部分熱衷講解電影的男性,提供了多樣化的題庫。

甚至個別人還沒看《奧本海默》,就提前押起了題。

除此之外,還有學科性較強的電影。

上到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下至母豬的產後護理。

連《飛馳人生》都有人說賽車組裝專業性太強不適合女生觀看。

而一些信息量大、文本嚼勁兒較強的作品,也打上了性別標籤。

比如姜文的《讓子彈飛》,已被譽為男人心中的耶路撒冷。

同時這塊兒聖地還在不斷擴張,「不適合女生觀看」的電影標準還在不斷泛化。

讓人不禁就要問了,到底啥電影不需要講解,也適合女性觀看呢?

你別說,還真有。

探索完男人的電影世界,咱們再來看看市面上推薦的女性必看電影。

打開百度,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

相似的,女性必看電影片單包含的電影,大眾也耳熟能詳。

《穿普拉達的女王》《公主日記》《律政俏佳人》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泰坦尼克號》《剪刀手愛德華》

《天使愛美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初戀這件小事》

近兩年女性意識崛起,片單也有所更新。

加入了許多討論度較高的女性主義電影,比如:

《墊底辣妹》《小婦人》《伯德小姐》

《三塊廣告牌》《82年生的金智英》

確實不乏佳作。

但題材都在文藝、愛情、家庭、勵志的範疇內。

這些按性別劃歸的片單歷史悠久,又十分主流,難以追溯源頭。

猛地一看,是有點各自安好的意思。

但仔細一品,明晃晃的性別歧視意味呼之欲出。

相似的邏輯,在「男學理女學文」「男不看紅樓女不看水滸」等定論里都能看到。

哪怕作為觀眾,女性的人生命題也被默認為單一類型中的附屬地位。

不信可以翻看女人必看片單的推薦語,越推薦越讓人無語。

性別刻板印象無孔不入,都「新時代的女性」「堅強獨立」了,目的竟然還僅僅是為了「被愛慕」。

同時,這些片單還有逐漸演變成性別、審美綁架依據的勢頭。

比如《芭比》引發的討論中,有男性觀眾藉此契機,同樣表達了對《教父》的欣賞無能。

結果,被評論當場開除男籍。

好巧不巧,女觀眾表示喜歡《教父》,也能得到同樣的待遇。

邪門了,那到底誰喜歡這部電影才不會被罵呢?

怎麼看個電影,也要戰戰兢兢。

基於片單和觀影取向不同引發的罵戰,讓不少人舉戈相向。

《芭比》和《教父》也在最近,成了電影界性別對立的兩面戰旗。

吵成這樣,罪魁禍首《教父》的導演科波拉知道嗎?

知道的。

不僅知道,還順道格局打開

感慨了一把以《芭比》和《奧本海默》為代表的原創作品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和聲量,對於電影本身的正向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給電影打上性別標籤,對觀影者以及電影本身而言都是一種窄化。

武斷片面的電影劃分標準,經過漫長的時間發酵,與當下性別意識的覺醒發生了化學反應,終於開啟了反噬副本。

其實最近圍繞電影的性別話題討論度甚囂塵上。

不僅是電影本身被劃分為「男性/女性必看」。

導演及其作品,也難逃相似的束縛和綁架。

但這樣的論調,實在經不住較真。

就比如女導演一直被認為太「軟」,無法把控「硬」的命題。

但行業里早就有教科書級別的反例。

贏得奧斯卡首位女性最佳導演的凱瑟琳·畢格羅,一直以來拍的都是像《驚爆點》《獵殺本·拉登》《底特律》這類主流觀念內的「男性電影」。

《拆彈部隊》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擊敗前夫哥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

鏡頭冷峻,剪輯凌厲,以極為強烈的個人風格呈現出戰場受創傷的個體精神世界。

同時,女性題材拍得好的男導演也不是沒有。

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女性主義經典之作的《末路狂花》,便出自男導演雷德利·斯科特之手。

國內的情形也相似。

許鞍華在《好好拍電影》中接受採訪,一直被翻來覆去地提問相似的女性電影問題。

性別一再被加固,讓後來者常忽略許鞍華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一,早年手法生猛,無懼執起導筒叩問政治話題,向著時代《投奔怒海》。

導演被困之外,對經典電影粗暴的性別劃分論,除了再次落入兩性刻板印象的窠臼割裂觀眾,還將電影本身的魅力大大窄化。

各大片單中提及的那些經典電影,幾乎每一部都經過觀眾與時間的大浪淘沙才留名影史。

一個鏡頭又或一句台詞,都有著穿透時間的生命力。

往大了說,這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產。

感受體會其魅力,並非哪類觀眾的性別專屬財富。

當然咱也必須承認,經典並非絕對神聖不可侵犯。

成型於幾十年前的電影,有其時代及創作者局限是常態。

某部電影很有可能具備精妙的視聽、精彩的故事,但同時內核落後陳舊。

這種矛盾性也是電影好玩的地方。

對此,新時代的觀眾會自行調用批判性思維,新增闡釋視角。

就像許多經典黑幫片的評論中,逐漸出現女性觀眾對女性角色塑造的思考,也會有男性觀眾發出主流評價之外的見解。

比如《白蓮花度假村》里兩代男性就「《教父》是不是最偉大的電影」展開討論。

交流而非舉戈的討論,也是電影衍生出的魅力之一。

說白了,壓根別信什麼「男人/女人必看」,更沒有什麼「女人看不懂」的荒謬標籤。

破除性別桎梏,才能探尋更廣闊自由的觀影樂趣。

而在此之上,香玉想借用一段曾經讀過的話:

不要在這裡尋找你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一味尋找自己的性別。

不要讓這部電影強化原有的世界觀,更不要以它的名義放棄思考。

不要畫地為牢,不要自我設限。

否則,那將是一個多麼無趣的世界。

全文完。